此javascript效果僅用於開合次選單,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選單會處於完全開啟狀態,並不會影響您瀏覽網站,特此說明。
:::

最新消息內容

* 公告主題: 教育部辦理家庭教育「愛家515-小手做家務」四格漫畫比賽
* 公告處室: 學務處
* 公告日期: 2011-03-18
* 公告期限: 2100-12-31
* 公告內容: 100年教育部辦理家庭教育「愛家515-小手做家務」主軸論述 一、家務參與的重要性 隨著的科技與資訊快速的發展,人類活動形式比農業社會更講求競爭與速度,即使在家庭中這樣的影子也隨處可見,需要花時間調理的三餐常以外食或購買熟食的方式解決,較麻煩的衣物整燙也常送洗衣店代勞。為了節省時間與精力,許多的家庭不僅將大量的家務外包,也不強調孩子需要做家事,因為教孩子做家務也需花父母許多的時間與精力。加上華人社會強調「考試中舉、光宗耀祖」的價值觀,更使得許多家庭對孩子的訓練強調的是課業上、才藝上的競爭力,而非日常的生活能力。於是,我們的孩子就生活在所有物質都是成品的狀態中,而缺少生活的能力。 家庭中孩子缺少家務的訓練及參與,其所欠缺的不只是生活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缺少家務的參與,減少了孩子與手足及父母互動的機會。簡單的說,孩子家務的參與,是增進家人情誼、學習生活規範,與了解彼此最佳的方式之ㄧ。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的「電話孩子」與「網路孩子」,他們透過電話或網路訂餐外送到家、送洗衣物,甚至購買生活用品。這些電話或網路孩子,除了上課不與人互動外,回到家進入自己的房間後,也進入自己的世界,因此冷漠、無助、孤獨、不被關心是許多孩子的心聲。很明顯的,孩子不參與家務,其所衍生的是親子間的不了解與衝突,甚至家庭的問題。 過去社會都將家務視為是母親或是女性的工作,但隨著女性外出工作的增加,社會價值的改變,同時許多的研究都發現家人一起做家務,不僅可帶來許多個人的好處,更對家庭中的互動有正面影響,也對社會責任的培養有重要的影響。尤其孩子參與的是家庭共同的家務如清理客廳、飯廳等,家人共同使用的空間,而非個人的房間,對孩子社會責任的培養是很重要的一步。 二、家務工作是什麼? 什麼是家務工作?看似簡單卻難以給予一個共同且一致性的答案,主要是它存在於每天的家庭生活中,又因每個人的過去經驗、所處生命階段、生活環境、家庭價值等因素的不同而有許多的差異。事實上家務工作不限於例行性的重複體力工作,它提供了感情上的支持、親友的維繫、衝突的解決、危機的管理、計畫與安排,以及家人精神層面的服務。因此家務工作是生理、心理、情感及精神的工作,由家庭中或家庭外的人來執行,以維持家庭每日生活所需。 一般而言煮飯、洗衣、清理家裡是最常被視為家務的項目,此外子女的照顧與接送,家庭中簡單的維修、庭院清理等也皆是,只是對家務的看法也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對於孩子,由於發展的限制,所適合的家務也有所不同。大致而言,年紀越小的孩子家務參與以協助、部分、沒有安全性為主,如準備餐點中的擺碗筷。隨著年齡增加家務參與就可能加入洗菜、煮飯、收拾碗盤,到青少年階段,多半可以加入切水果、切菜,甚至炒菜等危險性較高的家務。除此之外,照顧長輩或晚輩也是家務的一部份,也會因孩子的發展能力而有所不同。因此父母在安排家務時也應了解孩子的能力,而非性別來分配家庭中的家務工作。 三、「家務一起做」對家庭的正向影響 (一)家務工作對夫妻與家庭的正面影響 家務是一種“愛的勞務”(love labour),著重於家人間的利他價值而非個人利益的獲得(Lynch, 1989)。雖然以目前的社會還看女性仍負擔家務工作的2/3以上,卻只有少數的女性感到不公平時(Thompson, 1991; Greenstein, 2009),這其中也透露出家務工作所表達是一份對家人的愛與關心。許多女性要求丈夫協助孩子的照顧不在於減少自己的工作,而是希望增加父親與孩子間的互動。透過丈夫家務的協助,不僅會增加女性在家庭中受重視的程度,更會感受到丈夫的愛與體貼,進而增加他們婚姻的滿意度。唐先梅(2010)更發現家人一起做家務可增加家人間的親密度,帶給家庭更多快樂的感受。 (二)家務工作對孩子的正面影響 1.責任感養成:從孩子發展的觀點來看,家務工作是家庭提供給孩子發展責任感的最早環境,在家庭生活中兒童可藉著家務工作的訓練,來達成發展責任感及價值觀的任務。同時使其成為一個獨立、可信任、有責任感的人。而研究中也發現青少年做好自己與家庭共同的家務將分別增加其個人與社會的責任感,不僅對自己,也對其他的家人帶來好處。 2.性別角色學習:家務工作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除了可以培養其自信心與責任感之外,藉由代與代之間的家務分配模式的傳遞,對孩子日後的婚姻生活也有著持續性的影響。學者都認為家務工作是創造性別差異象徵的開始,孩子從家庭中所做的家務工作內容開始了解兩性的不同,並內化為自己性別的特有能力與認同感。同時研究也証實青少年男孩的家務分擔的狀況將顯著影響成年後的家務參與行為與態度。由上述可知家務工作的參與對孩子發展是重要的。 3.生活技能培養:家務的參與對子女而言更是生活技能的學習,讓自己在有能力規劃生活在有次序的環境中,不論是對人際的互動與物質面的管理,家務的訓練對孩子都有多元能力的培養。 四、如何開始愉快的做家務 做家務雖然對家人的互動與孩子的發展有許多的正向影響,但相關研究中也發現家務工作也會帶來家人間衝突與孩子的不愉快感受,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不願協助或分擔家務,但更多的孩子指出他們是願意分擔家務,可是父母家務分配的不公平與家務完成後的指責是他們最感不快的原因,因此如何讓我們家人一起愉快的做家務是需要學習的,而在民國99年教育部所倡導的愛家515所提出的五到運動:眼到(相視含情)、耳到(傾聽會意)、口到(鼓勵讚美)、手到(擁抱支持)、心到(關心包容),透過小手做家務,正是最佳的愛家行動。 1. 眼到(相視含情):孩子透過家務共同的參與,與家人有更多的相聚與互動,也對家庭有更多的凝聚力,在孩子與家人共同做家務的過程中,彼此感謝的眼神,深信自己是家庭的一員。 2. 耳到(傾聽會意):在家務中孩子仔細聆聽父母教導家務的訣竅,父母也傾聽孩子家務中的困難與抱怨,雙方透過傾聽了解對方的需求與標準,進而減少家務的衝突。 3. 口到(讚美鼓勵):父母應常鼓勵孩子分擔家務的好行為,也應常對孩子的分擔家務行為表達讚美,而非指責。許多孩子都指出當父母指責他們所做的家務後就不再喜歡做家務。相對的,孩子也應常表達對父母做家務的感謝之意。 4. 手到(擁抱支持):當孩子透過小手參與家務時,雖然可能不如父母所期望的標準,但不論他們做的如何,都可以先給個擁抱表達肯定與支持,再進一步告知應如何做才有更好的效果,如此不僅可以減少孩子參與的抗拒,也有良性的親子互動。 5. 心到(關心包容):當孩子參與家務後,將更可體諒父母的辛苦,也更願意分擔家務來減輕父母的壓力。而父母也可在與孩子一起做家務的互動與閒談中,瞭解子女的生活點滴、孩子對家務的看法,並以更包容的心了解孩子、包容孩子。 透過親子間的大手-小手共同做家務的歷程中,不僅可減少因家務而產生的親子衝突,更可增加家人的互動與了解,使家庭有更好的情感,營造溫馨的家庭,真正落實了愛家5到運動。
* 附件下載: *
附件下載